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製鹽業

http://contest.ks.edu.tw/~country/industry/idty3.htm

book.gif (13607 bytes) 古時候的專賣事業—製鹽業

  早在漢人來台以前,平埔族人就已經會利用大鍋煮海水來得到鹽了。漢人來台之後也開始設立鹽田,在高雄縣境內就有好幾個鹽區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縣內的鹽業發展過程。
arrow4.gif (1149 bytes)陳永華以「天日法」開啟台灣製鹽史
  漢人最早在台灣製鹽,是在鄭成功時代。西元1665年,鄭成功的參軍陳永華派人利用台灣西南沿海地勢平坦、日照充足的優點,修築鹽田,引海水入田裡,再利用陽光晒鹽,這就是「天日法」。這個方法不但節省了煮鹽的燃料,也減少了結晶鹽的苦澀味。
arrow4.gif (1149 bytes)清朝初年,鳳山縣有了正式的鹽場
  清朝治台初年,因為食鹽的需要量增加,所以在台灣南部設了六個鹽場,其中三個在鳳山縣,地點分別在彌陀港(今彌陀鄉)、大林蒲(高雄市小港區)、大竹橋莊(高雄市鹽埕區)。當時,官府嚴禁民間自產私鹽,各鹽場都加派專人日夜巡邏,防止盜鹽。在鹽的買賣上,由官府管理鹽產,再由鹽商負責運送和銷售。結果,有些鹽商假借運費太貴而讓北部的百姓用高價來買鹽,再加上「私鹽」還是盛行,所以,到了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相當於台灣省省長)時期,鹽的買賣都交由官方來負責。

industy1.jpg (11263 bytes)

arrow1.gif (1041 bytes)把海水引入田裡,利用陽光來曝晒,就可以得到鹽。

arrow4.gif (1149 bytes)日治時期,為了工業,大量擴充鹽田
  日治初期,食鹽改為民間自由買賣;但被幾個大鹽商壟斷市場,結果鹽價高漲,百姓受苦;於是,官方又恢復專賣制度。這個過程前後才四年,卻已經讓一些鹽商因為賣鹽而富甲一方了。

民國二0年代,日本人在台灣發展工業,由於工業用鹽需求量很大,因此大量擴充鹽田,並獎勵民間投資鹽場。包括永安鄉和路竹鄉竹滬村在內的烏樹林鹽場也在這個時期增闢鹽田,但最後都歸屬日本人經營。

arrow4.gif (1149 bytes)台灣光復後,鹽田逐漸沒落
  台灣光復後,全省的鹽田由省政府接收,但是,高雄地區也只剩永安和竹滬有鹽田分布了。民國六0年代,永安和竹滬鹽灘都屬於台灣製鹽總廠的高雄鹽場。

industy9.jpg (15416 bytes)

arrow1.gif (1041 bytes)想像一下廢棄的永安鹽田上,曾有白皚皚的晶鹽啊!

  平靜的晒鹽日子,在民國62年後,起了大變化。縣政府闢建興達港之後,台灣電力公司也在永安鄉購買鹽灘興建火力發電廠。這兩個現代化的建設,包圍著永安鹽灘,再加上興達港內海被人擅自養蚵和圍成魚塭,鹽灘引水、排水更加困難。到了民國75年,永安鹽灘正式讓售給台灣電力公司後,便結束了她的晒鹽生涯。竹滬鹽灘也在縣政府為了擴建興達港成為遠洋漁港的計畫下,於民國76年停止晒鹽,高雄縣的晒鹽歷史也到此畫上了句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