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七個對孩子有益的學習好習慣


七個對孩子有益的學習好習慣












曾看過一篇文章這樣寫: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而我國當代教育家葉聖陶也說過: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小學低年級,又是一個人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看來,對於孩子媽媽來說,真是任重而道遠呀。媽媽們需要:堅持、堅持、再堅持;息怒、息怒、再息怒!

1
、提前預習的習慣。由於學前教育不均衡,剛入學的孩子學習的起點參差不齊。幫助學習暫時落後的孩子迅速趕上去的最佳途徑是預習。通過預習,不但可以縮短孩子在學習上的差距,使他在課堂上顯得更自信,更有氣,而且可以讓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條學習的路徑,積累一些自學的方法。

2
、及時復習的習慣。據研究證明,人的記憶分三個階段: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上課時認真聽課就是把知識從人的大腦中由瞬時記憶變成短時記憶,及時復習可以使知識從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

3
、主動識字的習慣。對大多數一年級孩子來說,學習的最大困難是識字,而大量、機械的識字不但枯燥乏味,還會使孩子失去學習語文的信心。多采用兒童詩識字、韻語識字、詞串識字、閱讀識字等途徑,能為學生識字提供多樣的語境,有利於激發孩子主動識字的願望。心理學研究表明:復現形式越多越新,記憶的效果越好

4
、經常閱讀的習慣。當孩子有閱讀的願望時,家長和老師要及時抓住這個時機,盡可能提供一些適合孩子閱讀的材料,如兒歌、童謠、童話、故事及淺顯的五言古詩,也可以是幼兒園已學歌曲的歌詞、民歌、民謠和一些外國的優秀兒童作品、中國的《三字經》等。選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讓閱讀成為悅讀

5
、口語交際的習慣。家長或老師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有教育的覺悟和意識,引導孩子用普通話交談,說規範的語言,培養孩子準確把握語言的能力。

6
、善於提問的習慣。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輔導孩子學習時,多啟發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對孩子的提問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給以鼓勵,逐步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不能著急。

7
、規范書寫的習慣。儘管電腦日益普及,但硬筆書寫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傳遞信息和知識的技能,寫一手好字或者寫一手規範的漢字仍是一個優秀人才應具備的素質之一。在幫助孩子養成認真寫字的問題上,家長要有書寫意識,一方面強調寫字姿勢、握筆姿勢;另一方面滲透一些必要的書寫知識,如字的基本構成、間架結構、佔格問題等。因為兒童容易受暗示的影響,所以書桌整理得越乾淨,越能靜下心寫好字,減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錯字、別字、漏字等現象。


別讓子女失卻求學興趣


別讓子女失卻求學興趣






很多家長對兒童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表示懷疑,他們每天努力督促子女溫習功課,總覺得成效不顯著。他們忘記了在入學初期,孩子放學後,總是高高興興地立刻完成功課,完全不須父母督促,他們會不停地重複訴說當天老師教導的新知識,或所學到的生字。孩子在學前,在幼稚園,甚或在小學初期的學習態度,是熱愛、是主動的。
  
幼兒在未能言語前,見到任何對象,都會主動用手觸摸,更會放到嘴裡,這是幼兒好學的天性,希望能夠從觸覺 和味覺認識對象,滿足其好奇心。年齡較長開始說話的兒童,遇到不明白的事物,則會尋根問底,希望一連串的「為甚麼」可以求取事物真相,以滿足其求知欲。這是小朋友自主學習的開始,這是人類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求知欲、好奇心推動著對知識學習的熱切追求。不少學生的學習心態和興趣,隨著年齡增長逐步下降,這是受到環境的影響,這是父母的責任。

很久以前曾經閱讀過一個故事,內容大致說一群小孩,每天在村內一片空地上游戲耍樂,對附近環境造成滋擾。居民千方百計也不能勸阻孩子們在這裏遊玩,因為愛好遊戲玩樂是孩子的天性。

後來有一個老人,他站在門前,耐心觀看孩子們耍樂,並把孩子叫到跟前,每人給予一些碎錢,並要求他們明天再來玩耍。老人每天重複著給予小孩零錢,並吩咐他們再來玩樂,這樣過了一段時間。

一天,老人對孩子們說,他已沒有能力再 付給他們零錢,但仍希望他們可以再到他家門前空地上耍樂。孩子們卻生氣地說:「沒有零錢,我們為甚麼要為你在這裏遊戲?明天我們都不會再來了。」

自此以後,再沒有小孩在這片空地上玩耍,附近環境也保持安寧。

游戲耍樂是孩子的天性,是他們的興趣。但由於老人每天重複地要求,遊戲卻變了性質,不再是興趣,而是為老人而做的任務,已失卻遊戲應有的樂趣。

父母每天重複地督促子女溫習功課,熟讀課本知識,在不自覺地重演著老人與小孩的故 事。漸漸地子女認為讀書求學是父母的意願,不再是他們應有的天性,失卻了好奇求知的熱情和興趣。

要持續自主有恆心地勤奮向學,學生 必須對學校課程、科目內容、課本知識,保持濃厚的求知興趣。而讓子女保持這求學心態,是父母應負的責任。

作者:陳文超
轉載至經濟通 ET Net ( 2010-12-06)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地磁場是不斷變化的

地磁場是不斷變化的


 


地磁南北極不是固定不變的。根據原蘇聯海洋地理考察隊高度精確的測量結果,地磁南極的位置在不斷移動。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也在不斷變化。例如,英國倫敦的磁偏角在1600年是偏東8°,以後一直向西偏移,到1800年竟達到偏西24°,200年中偏移了32°,從那時以後又反偏過來,1950年偏西只有8°了。


 


地磁場的強度也在不斷地變化,從1670年以來,地磁場的強度已經下降了15%


 


地磁場的極性也曾顛倒過,通過精密儀器測定各地岩石所屬的地質年代和它們的磁性,科學家們瞭解到,在最近45萬年中地磁場的極性曾發生過9次倒轉。


 


地磁極的變動使我們隔一段時間就得修正導航圖。地磁大幅度減弱和翻轉時,會引起氣候的激烈變動和生物生存的困難。考古學家發現,250萬年前地磁場的一次反轉,導致8種低等生物中有7種消失了,約700萬年前地磁場的一次反轉,也有7種低等生物滅絕。


 


地磁場的起源、地磁場不斷變化的原因和變化規律至今仍然是一個沒有揭開的謎團。有朝一日地磁場是否會消失?將會給人類和生物帶來什麼影響?這些都是吸引人們去探索的問題。


 


 


 


http://www.cmi.hku.hk/reading/phy.nsf/81145e4746dbfc44482569ba000a0290/3d537635e68e2a5c48256a380027f423?OpenDocument


 


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世衛﹕手機輻射可致腦癌 日用30分鐘 連續10年 風險增四成


【明報專訊】手機輻射對人體是否有害一直備受爭議,世界衛生組織(WHO)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首次將手機輻射列為「可能致癌」類別(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同級別的還有咖啡、汽車廢氣和最近引起「台食恐慌」的塑化劑。但世衛強調,現階段的研究不足以證明使用手機會直接致癌,需要更多研究才能確定。


本港電子工程及醫學專家均認為,世衛將手機輻射列為「可能致癌」類別決定恰當,認為有警示作用,長期使用手機會增加患癌風險,專家亦建議如非必要,應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


專家認同﹕有警示作用


世衛雖然將手機輻射列作致癌風險較低類別,惟特別提到2004年科學界完成的一項研究,指若連續10年,平均每天使用手機30分鐘,罹患神經膠質瘤(glioma,腦瘤的一種)的風險會增加40%。但工作組說,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得出使用手機與其他癌症之間關聯的結論。


世衛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於上月24至31日成立專家工作組,雲集14個國家的31名科學家,在法國里昂評估了大量資料,包括暴露在射頻電磁場環境中的數據、人類癌症研究、動物癌症實驗研究等,認為基於現有的有限數據,足以支持將手機輻射列為「可能致癌」類別。


與塑化劑咖啡同級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將致癌風險分為5級,由最危險的「令人致癌」至「很可能不會令人致癌」,5個組別共有941個項目,手機輻射被列為2B級「可能致癌」類別,與殺蟲劑DDT、咖啡、汽油引擎排放廢氣同級。


港學者﹕天線藏機內減輻射


港大電機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張星煒估計,世衛僅將手機輻射列入風險較低的致癌類別,除了證據不足,亦希望提醒消費者,在不必要的情况應減少使用手機時間。他說,手機於1994年正式推出至今不足20年,科技上不斷改良,目前手機的輻射量已大幅減少,「最初推出的手機,天線外露,輻射360度擴散,對人體影響較大;近年的手機將天線藏在電話背面,大大減低輻射量」。至於很受港人歡迎的iPhone4,天線位於電話下方,使用電話時,口部接收的輻射較多,與一般手機不同。


本港電訊管理局表示,該局於2003年採納國際手機輻射標準,所有在本港出售的手機均符合標準,上限不能超過每公斤2瓦特。該局網頁顯示,至昨日獲檢定並符合輻射安全標準的手機共有1331部,全部不超標,當中輻射量最高是Sony Ericsson的T650i,輻射量達1.8瓦特。該局表示一直關注不同機構公布的輻射研究結果,又鼓勵消費者選購附有輻射檢定標籤的手機產品。


電管局﹕港售手機輻射全達標


電訊業界則質疑世衛的結論,位於美國華盛頓的無線通信工業國際協會發表聲明稱,世衛今次沒做新研究,只評估了一些已發表的研究,又質疑證據不足。美國聯邦電信委員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均指出,目前沒有科學證據證明使用手機可能導致癌症和其他疾病。


世衛今次的詳細報告,將會刊登在下期出版的刺針腫瘤醫學期刊(Lancet Oncology)。


找質心

http://youtu.be/2ojP3RZ4Omw


http://youtu.be/bgxX4605epk

重心(叉,傾斜汽水罐)